• 2025-04-03

2025强基计划完全解读!读懂这一篇,知道为什么要报强基计划!

2025年强基计划报名工作即将拉开帷幕,众多考生和家长对今年的招生政策变动以及自身是否适合报考十分关注。结合国家发改委“双一流本科扩招”的相关信息,以及近年强基计划的动态演变,下面来综合分析2025年强基计划可能出现的8大趋势

8cc19a4e344707764ee6e0123f2b1fbd.jpg


1、招生规模有望扩大:近年来,强基计划已成为清北等顶尖高校选拔优秀人才的关键途径。回顾2024年,不少高校通过官方微博、宣讲会等渠道官宣了扩招消息。例如西安交通大学扩招50人,2024年共计招生260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扩招10% 。

近期,国家发改委表明,去年优质本科扩容方面扩招了1.6万人,今年力争再增加2万人,并且国家明确要求“扩大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规模”。结合双一流扩招方向来看,预计2025年强基招生计划会有小幅增加,这无疑为有志于基础学科研究的考生提供了更多进入顶尖高校的机会。


2、报名人次或突破百万,竞争愈发激烈:2024年强基报名人次(非报名人数)达到93万,相比2023年稳中有升。清北每年约有三分之一的考生通过强基计划成功上岸,强基计划已逐渐成为进入名校的重要路径。在高考竞争日益激烈、考研报录比突破5:1的双重压力下,越来越多考生将强基计划视为升学战略的重要部分。

它既可以作为冲击顶尖学府的专门赛道,又能依托其本硕博衔接培养体系规避未来升学风险。照此趋势,2025年报名人次极有可能历史性突破百万大关。随着报考热度出现结构性分化,头部院校数理基础学科等重点专业的录取分数线或许会持续攀升。


3、招生专业或新增更多交叉学科及王牌专业:强基计划招生专业主要以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为主。但近年来,强基计划正从单纯的基础学科向国家战略领域延伸,交叉学科加入强基计划已成为趋势。

近两年,北大、北理、哈工大、北航、西北工业、兰大、大连理工等高校在强基招生中都增加了相关交叉学科专业甚至院校的王牌专业。比如2024年北大新增生物医学、上海交大新增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由此推测,2025年预计会有更多院校将前沿领域纳入强基招生,引入本校优势工科专业。


4、“复交南模式”是否会扩增更多院校:2024年,复旦、上交、南大等10所高校采用“复交南”模式,成功报名强基的考生高考后均可直接参加初试,根据初试成绩确定参加复试名单,相当于“全员破格式入围”。“复交南”模式将校测前置至高考后 - 出分前的窗口期,为考生提供了“双线博弈”机会。尤其是冲击清北强基录取边缘的考生,在评估自身冲击清北存在风险时,可凭借前置校测优势提前锁定复交等校优质席位。

2025年是否会有更多高校加入该模式?从当前趋势判断,头部院校需要通过制度创新巩固生源质量,中游985院校也可能借此吸引原本聚焦传统赛道的高分段考生,进而引发强基选拔模式扩散潮。


5、破格审核趋严,竞赛生需“双线并进”:在清北开展破格审核后,2023年上交大、复旦、南大,2024年浙大也增加了破格生材料初审。由此可以预判,2025年中科大有加入竞赛生破格审核的可能性。清北对破格考生的高考成绩、营期活动、综合素质等要求一直很高。此外,浙大、复旦、南大等高校2024年开设了基础学科冬令营,对应强基计划专业。大胆预测,在这些高校营期中表现突出的考生将在强基校测中占据一定优势。另外,中科大破格生银牌需要参加笔试,这进一步表明,在竞赛金银牌逐渐饱和的情况下,高校对破格生的选拔更加严谨。所以,破格生虽有一定优势,但考生家长更要重视在高考成绩、综合素质方面“双线并进”。目标清北华五的考生更要积极参加冬令营、夏令营、金秋营等活动,竞赛生则需平衡高考与竞赛,避免“一奖定终身”。


6、加权成绩及“单科小破格”入围政策普及化:2024年,北理、哈工大等6所院校推出“高考加权成绩入围”政策,分专业设定加权学科,将数学、物理等学科作为重要权重科目;2024年强基计划新增“单科小破格”入围政策,在北理、中山大等8所院校的第一类考生中提出,对于高考数学、物理等科目成绩达到指定要求的考生,可适当降低标准,实行破格入围政策。由此可见,越来越多的院校更加注重数学、物理等学科基础。未来,更多高校可能会对数学、物理等核心科目设置加权分或单科破格线,突出学科特长。目前仅14所院校施行相关政策,且大部分院校并未交叠使用此政策,预计2025年或有更多院校采用,用以筛选数理成绩优异的考生。此外,“单科小破格”是2024年新增的入围政策。基于强基计划选拔模式不断优化的趋势,不妨大胆猜测,2025年是否会有新的入围政策出台?考虑到强基计划对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的高度重视,无论政策如何变化,重点都会围绕筛选物理、数学等基础学科能力的方向进行补充调整 。


7、三校划定全国初试合格线,难度加大:2024年,复旦、西安交大跟进中科大在强基计划初试阶段划定全国统一入围合格线。这一举措虽有利于学校在全国范围内精准筛选顶尖生源,但同时也加剧了考生的竞争压力,特别是教育资源薄弱地区的考生,由于缺乏竞赛培训体系及优质师资支撑,在全国竞争中面临更大挑战。



2020、2021级各高校强基转段率


点击图片放大查看完整数据

b93928034ca40a5faaa29ef8db7f7ed1.png


8、转段条件有所放宽:可以看出,像中国海洋大学、重庆大学、中山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2021级强基转段率均超过首届2020年,可见转段条件有所放宽

像四川大学、东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转段率均有所下降,尤其是大连理工、华东师范、中国农业、同济、浙大、复旦在首届转段率100%的情况下,在第二年转段政策均呈逐渐收紧趋势

目前仅有两届转段数据参考,具有不确定性,未来各高校培养转段政策趋于成熟之后,转段专业及转段率或许会将更加稳定


我的孩子适不适合强基?

来问自己和孩子几个问题,帮你来判断!

1问家长——基础政策

   - 您是否了解强基计划的核心培养方向是基础学科(数理化生、文史哲等),且强调本硕博贯通式培养?  

   - 您是否清楚强基计划原则上不允许转专业,且退出机制严格?

2问家长——兴趣与发展匹配度

   - 孩子是否从小对数学、物理、历史等基础学科有浓厚兴趣,并长期表现出钻研精神?  

   - 您能否接受孩子未来可能从事科研、教育等职业?

3问家长——抗压与家庭支持  

   - 您是否愿意支持孩子接受高强度学术训练(如动态考核淘汰机制)?  

   - 家庭是否有足够经济能力支持孩子长期深造(至少8-10年本硕博)?

4问家长——未来规划

   - 您认为孩子的性格是否适合长期专注学术研究而非追求短期就业回报?

   - 是否与孩子讨论过强基计划对应的就业方向(如高校、科研院所、国家重点领域)?

1问考生——学科兴趣与能力 

   - 你是否有明确的学科偏好(如数学/物理/古文字学)?能否举例说明你为此付出的努力?  

   - 是否参加过学科竞赛或深度研究项目(如奥赛、课题论文)?结果如何?

2问考生——学术潜力与抗压能力  

   - 面对复杂的学术难题时,你更倾向于独立钻研还是放弃?请举例说明。

   - 如果进入强基班后成绩垫底面临淘汰风险,你会如何应对?

3问考生——职业规划与价值观 

   - 你理想中的职业是什么?是否与基础学科研究相关?  

   - 如果同学进入热门专业获得高薪工作,而你需要继续攻读冷门基础学科博士,你会感到动摇吗?

4问考生——政策理解与适配性

   - 你如何看待强基计划"小班制、导师制、国际化"的培养模式?  

   - 是否了解强基计划毕业生在军工、航天、芯片等国家战略领域的就业优势?


三、综合判断标准

若家长和孩子在以下问题上多数答案为"是",则可能适合强基计划:  

✅ 孩子对基础学科有强烈热爱,非功利性选择  

✅ 家庭支持长期学术投入,接受延迟就业回报  

✅ 孩子具备抗压能力与持续学习动力  

✅ 认同科研精神,志向与国家战略需求契合  

补充建议

1. 提前接触学科:通过大学先修课、科研实践营等体验真实学术环境。  

2. 关注政策变*:部分高校开放"强基+X"交叉培养,拓宽就业出口。  

3. 备选方案:强基计划录取竞争激烈,需同步规划高考/其他升学路径。  

从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评来看:研究型分数高的考生更适合强基计划

e58ddaa1d02ae3ecb3da7383f3001c31.jpg

18ec044a1e372cd0dbd3bb52aa90d829.jpg

通过这些问题,家庭可更理性地判断强基计划是否与孩子的长期发展目标匹配。




启善强基录取案例分享

《从华东五校到北大:看这位二高学子如何靠强基计划实现"名校跃升"》




82ef1a5f065a96491eb524e9105dae56.png


在2023年的高考中,来自二高的张同学(化名)以675分(省排名488)的成绩,通过北京大学强基计划成功被录取,实现了从"华东五校水平"到"清北名校"的关键跨越。


一、学生背景分析

  • 成绩定位:平时成绩稳定在华东五校(复旦、上交、浙大等)录取线水平,但冲击清北裸分录取仍有差距

  • 学科优势:数学能力突出,逻辑思维和动手能力极强,适合基础学科或前沿工科方向

  • 核心诉求:最大限度冲击清北,接受基础学科或国家战略需求专业


二、启善规划的三大关键步骤

1️⃣ 早期定位(高二阶段)

  • 根据学生特质锁定北大强基计划数理方向

  • 规划参加北京大学暑期夏令营并斩获"优秀营员"(面试加分关键筹码)

2️⃣ 精准备考(高三阶段)

  • 强基校测专项训练:重点突破北大特色题型(数学物理难度高于高考)

  • 面试模拟:针对夏令营经历设计个性化展示方案

3️⃣ 志愿博弈(高考后)

  • 裸分预估:675分可稳录南京大学工科

  • 强基策略:通过笔试+面试表现获得15分加权优惠,最终北大录取